第四百八十六章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国姓窃明 by 浙东匹夫
2023-11-5 17:34
张世鹏领会了朱树人通过姚启圣传达的试点思路后,倒也没有含糊。
在此后短短两个月中,随着小康二年杭州府的秋税征收工作逐步推行,一些惠民的新政也逐步宣扬了开来,并且很快有了第一批愿意试水的人。
“诶?听说了么,朝廷今年居然在我杭州府搞了一个试点,凡是家中田产少于水田十亩、山田二十亩的农籍百姓,足额缴纳完税粮后,都可以申请问官府借贷银子!听说至少能借贷二十两呢!
如果家里原本有几亩水田,能以这些田地作为抵押,一般借到五十两都不是问题!听说最高的个别例子,有借到七八十两的!”
这一类的消息,很快在杭州府各县疯传。
而且每当口口相传时遇到质疑,立刻就有人能拿出铁证,说隔壁村或者隔壁乡的谁谁谁,真就借到了银子,然后把想要进城务工改工籍的两家邻居那点零碎田盘下了。
听说龙井山上某原本只有七八亩山田种茶的农户,把左邻右舍兼并了之后,最多有扩张到二十五六亩之多的。
而听说他的左邻右舍得了卖地的本钱后,合股进城、改行开炒茶茶行,干得也不错。
诸如此类的故事越传越多,大多数淳朴农民听到后也就信了。
不过无论什么时代,自认为冷静理中客的声音肯定也始终存在。
尤其明朝浙江北部几个府读书人太多,有大把大把识点字但却连童生都捞不到的农夫。因为没有功名,所以这些人一辈子都需要持续缴税服徭役,但识字的优势,让他们好歹会解读一二朝廷的政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其中阴谋。
“这肯定是朝中有奸佞阿谀谄媚之辈、想要在力推新法上做出成绩,把指标考核做漂亮以讨好上官!”
“这种‘典型案例’,估计是官府的喉舌在那儿刻意散播的吧,估计一百个里也未必有一个,逮到了就各种嚼舌头。”
要不是百姓们终究不是穿越者,说不出“幸存者效应”这样的专业术语,怕是直接就要开喷怼脸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明一朝,秀才如果一辈子坚持参加乡试,最后终生考取成功举人的概率,大约是二十几比一。
但绍兴府、宁波府能惨烈到七八十个秀才卷一辈子才能卷出一个举人。杭州府没绍兴府宁波府那么惨烈,但五六十个秀才一辈子出一个举人的烈度还是有的。
这样的环境,让老百姓不太好骗,民间识字的农民太多了。
一些明明白天还在挥锄头的人,居然也会读过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的典故,于是一群心思最活络的,立刻就想到了前宋王安石青苗法的钻空子薅羊毛案例。
朝廷居然敢给农民借钱?那必须好好教教朝中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什么叫世道险恶!
这种情况,估计也就跟后世21世纪,某些“网贷要命一条村”差不多。后世的P2P网贷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但偏偏也有一些命硬的老赖就是能治他们。
这些人往往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跟薅王安石青苗法羊毛的北宋青皮无赖其实是一类人。
虽说朝廷这次立的给民间贷银子的法度,跟王安石青苗法还是差异很大,比如要求是农籍、而且得是田地少于十亩的人家才能贷。
这样的话,就把已经是工籍,或者至少是一分田都没有的光棍破落户,排除在了申请放贷的人群之外。也就把大多数可以钻空子的人群给屏蔽了。
可惜即使如此,要做到百分百屏蔽薅羊毛,也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在钻法律空子方面的对抗,那都是能者上庸者下,全靠自然法则物竞天择,可以最快筛选出可行的薅羊毛毒计。
智商不行的人很快就会被抓,智商够高够隐蔽的就能成功,然后他们的经验就会扩散开来,让旁人反应快的学走。
于是乎,在自然法则的卷杀下,张世鹏治下很快开始出现各种奇葩规避计策。
比如有些农户,原本也符合申请贷款条件,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破落户,而是还有那么一亩三分地,或者七八分地的。这就属于朝廷允许的“有地,但少于十亩,所以可以有资格申请贷款买邻居的地”范围。
但是,因为他们的地太少,放弃或者再转卖也不可惜,又或者是这些人原本就心思活络,存了想要转工或者转商的念头,没打算保留农籍。
于是,民间就开始出现“明明有三家邻居,甲的田相对最多,想要把邻居乙丙的田买了,让乙丙进城当工人,甲家的水田数也可以因此突破十亩”。
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只有一亩地或者几分地的乙、丙先去申请贷款,然后先兼并一次。最后甲再来把已经集中好的乙、丙的田一次性收入囊中。
这样的案子里,甲是没有问题的,他贷款确实是为了买邻居的田,实现耕地的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确实符合朝廷的法度,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问题是乙或者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终没有想买地好好经营,他们只是做了中间商,钱稍微过了过手,买完后又卖给别的邻居了,把田重新换成了钱。
然后这些人就套取了官府给的助农买地贷款,又没有了原本那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直接选择了将来卷款跑路,甚至脑子活络的还会想着如何隐姓埋名。
而这种事情,朝廷确实是堵不住的,因为朝廷不能禁止赤贫之人一次性卖空自己的田。
万一对方是一开始真心想背个贷款把自家的田买够十亩以上、然后好好耕种经营呢?只是买了之后,又发生了别的意外,生存都有问题了,不得不重新卖田救命,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朝廷哪怕可以出限购政策,
但你总不能阻止人家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吧?
更不能阻止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后,违约被法拍吧?
任何朝代,只要用上了断供或者法拍这两招,加上确实不担心自己背井离乡征信全毁,那么一个人想骗贷薅一笔羊毛,那是绝对止不住的——
至少在全民信息数字化联网以前的时代,绝不可能做到。明朝的社会治理细致化程度,显然还差远了。
……
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果泳。
而大水漫灌的时候,问题总是容易被掩盖的。
张世鹏被朱树人选为小康二年试点放贷、进行贫农土地互相兼并的试验田,他一开始的工作,当然也得集中在如何放款,如何集中田地,如何减少贫农人口数量,把一部分人口挤出为工商籍。
所以对他的最初考核指标,也都是“杭州府境内在册贫农的户均田亩面积增加了多少、贫农人口转工籍人数规模有多少”,这两项指标,才是决定他试点政绩好不好,几年后是该升官还是留任还是贬值。
被考成法的KPI指标逼着,张世鹏一开始也只能采取比较激进宽松的信贷政策,给凡是符合条件的想买田贫农都尽量放贷,除非是朝廷拨给他的本金已经不够了。
短短几个月里,他就放出去了至少两百万两的银子,涉及了杭州府各县累计十几万的农户。
账面上的政绩是很明显的,经过这么一番贫农之间的相互兼并,杭州府境内剩下的贫农,户均拥有水田数量,从两亩多上升到了五亩多,翻了一倍都不止。
同时至少有七八万户人口,从农籍转为了工籍,为朝廷要力推的工商业建设,增加了全职廉价劳动力。
不过这种试点,估计后续也没法大范围推广、大水漫灌了。因为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放贷的本钱。如果一个杭州府,都要花掉一年两百万两、后续每年还会有新的兼并放贷,最终数年总和可能会超出五百万。
那要是应天苏州松江常州湖州绍兴宁波……这些人口密集人均田地很少的富庶府也都加入试点,不得一年耗费上两千万两?多年累计就是五六千万两?朝廷哪有那么多本钱来放贷?
以朝廷多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的结余,至今也没结余到一亿两银子。而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几千万两而已——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不低了,因为大明如今的人口还没恢复,也就七千多万人口,每年财政收入能有几千万两数量级已经不错了。
后世平行时空的清朝,到了乾隆末期嘉庆初期,也就一年七八千万两的财政收入,要不怎么说和珅价值八亿两的抄家能抵朝廷十年岁入呢(其实黄金现银都才分别几百上千万两,其他都是珠宝珍玩土地估值的,这里只是类比便于说明)
所以,大明朝廷恢复和平后,这几年慢慢攒下的积蓄,在未来五年里,就算不出别的意外,没有别的花钱的地方,也就只能给南直隶加浙江的小部分府试点这个新法。
得等这些放贷十年八年之后收回来,利滚利滚到三倍(如果贷款都能顺利收回来的话,实际上肯定有坏账损耗),才能在南直隶和浙江其他地区,外加江西福建推广。再过十年,才能滚到湖广四川两广……
所以这肯定是一个比“废丁分籍”更复杂和拖沓的大工程。如果大明不创造新的货币,或者搞点别的财源,靠财政结余的自有利息往上滚,三十年都完成不了。
好在这事儿也只是个引子,并不用很急,最终目的还是把废丁分籍的事情彻底推进落实下去。至于有多少贫农借到了钱帮助他们买地把邻居挤走,这指标本身其实并不重要。
……
张世鹏放了足足好几个月贷,政绩KPI数字蹭蹭蹭往上涨的同时,对本地民风刁钻颇有认识的他,内心其实也非常不安。
因为他知道,自己脚底下肯定埋了一个不小的雷。
所以,在小康三年正月,过完元宵节后,他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又遇到了朱树人派来浙江检查相关试点工作的姚启圣,就把自己对坏账的隐隐担忧,和盘托出了。
“姚先生,这放贷试点和鼓励贫农扩田,倒是完成得不错。可是这七八万贫农改工籍、剩余贫农户均田地翻倍有余,代价肯定也是很大的。
本官虽拿不到具体数字,但估计这七八万户改籍的工人里,可能也就最多五六万是安心留在本乡做工的。
至少有两万户,都是浑水摸鱼,顺势骗贷,估计多有青皮刁徒,最后肯定想卷钱跑路,或干脆耍横无赖——因为本官这儿最终核查到的贷款买田后又卖掉的人,至少就有两万户了,还不能保证今年明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在首次还贷前卖田。”
张世鹏也知道,那些坏账风险户,未必现在就回卷款走,因为眼下还不迫切——朝廷放的贷款,并不是放出去后只过一年,就开始往回收按揭的。因为要考虑到很多人刚扩大生产,投资也比较大,钱都占住了,直接逼收按揭很有可能收不上来,还闹出乱子。
所以这种经营性贷款,一般都是买田后第三年,才开始收按揭年供。既然去年年底贷的款,现在还没到开始还款的时间节点,那些人也就没必要太急着跑。完全可以再观望观望,或者在本地找找更好的时机。
逃跑和跳槽也不能随便跳的嘛,不得找个能“涨薪”的机会。
所以,面对张世鹏的担忧,姚启圣倒是没那么紧张。他一脸崇拜地对张世鹏转述:“王爷早就想到这种可能性了,你这儿是试点,只要你本人清廉无私,没有从中骗贷牟利勾结。
就算最后有一点坏账率,王爷也不会怪你的——第一个吃螃蟹哪有不被钳的,不过,官府也要做好宣传,安定住人心,尽量潜移默化把还款期限多宣扬宣扬,让心怀鬼胎的人别太急着跑,就算你尽到职责了。
另外,真到了距离还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时候,杭州府就该做好封境的准备,到时候要严查背井离乡的人,逮到有欠着朝廷放贷的,绝对不允许出镜,抓到一个就要看管起来——那样,就属于恶意欠贷潜逃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稍微提前设套动手。”
姚启圣这一年多里显然也不是白混的。他天天就琢磨着如何防止骗贷坏账逃跑,
加上他经常会向朱树人请示,而朱树人终究多了几百年的对金融骗贷的见识和防范,
往往偶尔一个点拨,就能让姚启圣这样的奸人奸诈程度倍增。
所以对于如何尽可能堵漏,姚启圣其实已经想得很多了。
张世鹏被他安慰后,倒也稍稍放心。只是夕惕若厉,时刻确保自己没有被腐蚀贪私,知道只要自己没有主观恶意,最后王爷的清算就落不到自己头上。
整个小康三年,税改废丁分籍放贷,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着。反正这一年也不用还按揭,民间心怀紧张的无赖也被尽可能多安抚住,没有闹出什么问题。
毕竟这些无赖也都很穷,想出远门也不容易,估计一辈子只有一次下注机会,哪能不慎之又慎呢?没到紧要关头,是不容易下决心的。
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拖延搁置矛盾处理下,时间也就悄然来到了小康四年,一切看起来表面上都还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