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惊仙诗会(三)
寒门崛起 by 朱郎才尽
2019-5-16 20:36
“呃,能劳烦重复下刚才的话吗,我刚才走神了......”
刚才正全神贯注的琢磨接下来尝尝哪道美味,冷不丁被人叫住名字,朱平安一时间没有听清楚那人说的是什么,所以只好停下筷子,抬起头问那人。
却不想,抬头诧异的发现在座的诸位几乎都在盯着自己看,呃,话说这是我自到明朝以来见过的最大规模、最丰盛的一道酒宴,我只不过是想要尝个鲜而已,不至于围观吧......
“你就是怀宁县甲榜高才朱平安吧,我们大家都做了诗词与众人分享,你一直一言不发,可是看不起我们?”挺身而出的学子将刚才的话复述了一遍,故意用了大白话,讽刺朱平安胸无点墨,听不懂文言。
不少人也跟着起哄,纷纷让朱平安也做一首诗词,给大家分享一下。
“哦,作诗啊。”
朱平安轻声重复了一句,然后就轻轻的摇了摇头,谦虚的说道,“我并不是很擅长作诗,还是算了吧。”
哎呦
我去
不擅长作诗
你还挺诚实的哈
不过你若是以为这样就能避免作诗,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未免也太小看我们了。
挺身而出的那位学子嘴角挂着彬彬有礼的微笑,向前一步走,拱手道:“阁下太过谦虚了,大名鼎鼎的甲榜高才,年少有为,我等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还请不要推辞。”
“就是啊,别推辞了,你在十里长亭做的那首被蛇咬闻啼鸟的诗词,嗯,那个,那个颇为让吾等耳目一新。”
旁边立马就有人随声附和,话语中又点到了朱平安曾经在十里长亭做的那首臭名昭著的被蛇咬闻啼鸟的诗词,末了还用让人耳目一新来调笑。
一时间,楼内欢声笑语一片。
在诗会负责唱诗的歌姬,美目颇为同情的看着那位被众人诘难的少年,那少年也只不过才十三四岁而已,被人这般嘲笑诘难,歌姬不免同情不已,弱者和弱者,大都是惺惺相惜的。
“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哈哈哈,朗朗上口,这不是做得很好吗,别推辞了。”
有人大声的读出朱平安曾经做的诗词,伴随着一片哄笑。
负责唱诗的美貌歌姬,这也是第一次听到朱平安做的诗,身处欢笑场合的歌姬为了讨好客人,对于诗词歌赋还是下过功夫的,此刻听了别人读出的朱平安的诗词,不免大失所望,这种水准的人还能通过县试高中甲榜,想一想也只有仗着家世影响才能说得通了,本以为是同病相怜,却不想不过一纨绔子弟罢了,歌姬望向朱平安的目光也带了些许鄙视的意味了。
周学正以及李老赵老等人,也都是皱着眉头看着朱平安,脸色很是不好看。
众人纷纷以此诗起哄,要朱平安再作一首诗。
坐在朱平安旁边的一位同乡担心朱平安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怕他出丑太过严重,影响了怀宁县的声誉,于是小声对着朱平安窃窃私语,还用眼神示意那边的周学正等人。
原来如此,朱平安扫了一圈众人,嘴角勾起一抹憨笑。
“哦,那首诗啊,不过我玩笑所作尔。”
朱平安在众人笑的差不多的时候才起身,似乎有些不好意的,一脸憨笑,很是诚恳的说道。
嘎
众人的笑声戛然而止,你笑了半天的诗词根本就是人家故意开玩笑逗人开心所做的,还怎么嘲笑的出口。
不过很快,就又笑起来了。
笑声中有些自嘲的意味,真是好笑,自己差点就被这少年骗过了,玩笑所作,你说玩笑所作就玩笑所作吗,一定是推脱找的借口罢了。
“玩笑所作吗?”挺身而出的那位学子嘴角带着玩味的笑,似乎看透了朱平安的小伎俩似的。
“嗯,在十里长亭离别亲人,我见众人郁郁寡欢,就随手写了那首玩笑之作,不过缓和气氛罢了。”
朱平安语气很是诚恳,可是在众人眼中却是虚张声势。
众人纷纷将用异样的眼光看朱平安,做的诗不好就说玩笑所作,这也太无耻了。
挺身而出的那位学子也是才思敏捷之辈,在朱平安话音刚落就接着朱平安的话,说道:
“哦,那看来真是玩笑所作了。”
话语到此,蓦的一转
“那现在就请认真做一首诗词,让我等也开开眼吧。”
众人听到挺身而出的这位学子的话,忍不住在心里大喝一声“彩”,就是这样,哈哈,你说你是玩笑所作,那现在就认真做一首让我们看看吧,哈哈哈......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挺身而出的那位学子,在众人心目中,甚至在周学正及李老赵老等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看到周学正等人赞赏的目光,挺身而出的那位学子忍不住为自己的决策感到英明。
机会是人创造的。
挺身而出的学子对自己挺身而出的决策感到满意,此刻看着朱平安这位酒囊饭袋都觉得可爱顺眼了不少呢。
“认真的做一个”
“做一个”
大家群情激愤,一个个起哄让朱平安认真做一首诗词,就等着看朱平安的笑话,让怀宁县大大的出一个丑。
周学正等人也是目不转睛盯着朱平安,看看这位酒囊饭袋之徒再作出什么贻笑大方的诗作,然后一并拿去见见府尊大人,科举考试可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地方,定要严肃考纪,严惩此人,甚至问责怀宁县尊也在所不惜,万不能容半点沙子。
“嗯,好吧。”
朱平安扫了一眼众人,点了点头。大家都眼睁睁看着自己,再拒绝就太不识抬举了。而且,看周学正那张黑脸,若是自己这次不做一首让他满意的诗词,怕是自己这次会被他杀鸡给猴看,以后科举也别再想了。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己可是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呢。
“那个被蛇咬闻啼鸟是十里长亭的玩笑版本,这里有一个认真的版本,嗯,也就是这个了。”
朱平安一边说着,一边挥毫泼墨,在雪白的宣纸上留下一篇诗词。
弘一法师,不好意思了,若是数百年后近代的您老看到此词,还请少骂我两句。
朱平安写完,微微吹了吹墨,便将写满字的宣纸,双手递给了那位挺身而出的学子。
那位学子面带嘲弄的笑,对朱平安递来的诗词根本就没报什么期望,刚才朱平安挥毫泼墨的样子也被他认为是走投无路不得已而为之,虚张声势而已。
那位学子带着嘲笑的目光看向朱平安所作诗词,想着看看这位被蛇咬闻啼鸟的“才子”被自己逼的,又做了什么贻笑万年的诗词。
然而
只是一眼
那位学子脸上的嘲笑便枯萎了,一脸便秘的样子......
这是怎么了,众人非常好奇,怎么会这种表情,难道说那位“大才”做的诗词真的是这般不堪入目吗?
于是众人不由好奇的,嘲笑着,追问。
那位学子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是将手中的宣纸递给众人传阅,然后大家也都是一副便秘的样子了。
当宣纸传到周学正手中时,宣纸已被众人弄的有些皱了,但上面的字体却是愈发清晰可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周学正久久不能从宣纸上移开眼睛......
惊仙诗会的气氛此时变得很奇怪,从诗会一开始大家都是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即便是嘲笑起哄朱平安时,也是热闹非常,可是这一刻气氛却安静得有些奇怪,往常大家做了一首诗词,就会有人点评云云,可是此刻却无一人出声,人人一副便秘的模样。
科举相关知识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和正试两种。
首先讲童子试。明朝童子试与唐宋不同点,没有年龄限制。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参加童子试。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
县试,明时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童生要取得出身,首先应该在本县参加县试。考期多在二月。向本县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证所填属实。参加五场考试,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考取以后,才能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所以县试实际上是资格考试。
县试日期一般定在二月,入试时,考生领到的试卷上印有号码,按号入座,进行四场或五场的考试。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招覆。第三场为再覆。第四、五场为连覆。每场考一天,黎明前点名入场,限当日交卷。正场录取从宽。例如应试者有1000人,正场出案取700人,则700人入初覆场;初覆出案,则取500人,以此递减,至连覆,剩下人数就不多了。每场考试之后,都要发榜,称为“发案”。前三场或四场榜文把考生的姓名编号写成圆形,人们称为“圆案”,俗称“圆”,或称“团”。取在50名以内的为第一圈。圈分内外两层,外圈30名,内圈20名。也有不分内外,把50名排为一大圈。圆圈中用朱笔写一“中”字,这个“中”字的一竖还要写成上长下短,好似“贵”字的上部,取吉祥之意。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的是第一名,其他名次,由左依次排列。因为卷上的考生姓名是弥封的,发案时只能写座位号,所以被录取的考生称为“出圈”或“出号”。最后一次发榜,才将所有被录取的考生依名次横排,用姓名发案,称为“长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府试,明朝时经县试录取的士子得参加上一级的府试,由知府或知州主考。试期多在四月,报名等手续与县试略同。录取之后,方能再参加院试。
院试,明朝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曾被府试录取的士子,可以参加院试。由于学政称提督学院,所以又称院试。报名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考试合格之后,得入府学或县学读书,谓之“入学”。确定其为生员身份,才能参加本省的正试。
再讲正试。童子试在经过院试合格录取后方可参加正试。
正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正试的第一关。明朝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场叫“贡院”。凡本省童子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帝即位等庆典加科的叫“恩科”。考三场,考中的称为举人。因考期在秋季,故又称秋闱或秋试。又因各县、府的应试者齐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大家所熟知的中范进中举,就是中了这种举人。
会试是正试的第二关。明朝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逢辰、戍、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也考三场,考中者称为贡士。因考期在春季,也称春闱或春试。
殿试是正试的第三关。科举制度皇帝在殿廷对贡士亲自策问的考试。始于唐朝武则天,其后历代相沿。至元顺帝时,始将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只限三人,明清沿袭,称为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为榜眼和探花。二甲和三甲若干名,统称进士。
在正试中,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三次考试均为第一名者,称之为连中“三元”
明朝明朝时期的举人,具备了担任低层公务员的资格,仅仅是资格而已,实际上担任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在某些人眼里,几乎不值一文,但是只要是举人,就可以与官府平起平坐,就可以监督官府,就可以向皇帝告官府的状,举人有视察权利。举人在普通市民的眼力是高高在上的。明朝的举人享有免税的特权,不少人主动将田地产业,归到士绅名下,借以逃避税收、徭役。这也是士绅的一种收入来源。
一般而言,明朝在取得进士后,才真正取得入仕做官的资格。